欄目導航
相關產品
-
暫時沒有數據
能源危機成為全球焦點 誰是化石能源“替身”
文章出處:本站 人氣:2125 發表時間:2017-09-07 14:26:53
“電荒”,個人們已然習以為常的名詞。隨著全國用電高峰的來臨,“電荒”又次像季節輪回樣走向我們的生活;而且,“電荒”范圍不斷擴大,淡季“電荒”的現象也開始出現。
近日,電監會舉行了《2010年度電力監管年度報告》發布會,據報告中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發電量為4228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85%,比上年提高8.18個百分點。在總發電量中,火電發電量為34145億千瓦時、水電發電量為6863億千瓦時、核電發電量為768億千瓦時、風電發電量為502億千瓦時;火電占到總發電量的80.76%。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能源消耗量隨之增加。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并且有可能在三到五年內超越美國成為大能源消費國。由于能源供應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缺口十分明顯,“能源危機”因之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人們關注的焦點。停電、氣荒、油價高漲等,無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能源危機”?化學在新能源發展過程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新能源發展前景如何?核能利用又將何去何從?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郭玉國研究員,將為我們詳細解答這些問題。
專家解讀
發展新能源相對減少化石能源的需求
“中國的能源需求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急劇增長的。1993年起,中國成為石油凈引進國,而且石油引進量逐年增加。我國化石能源的生產量相對不足,因此,在相當程度上要依賴國際市場的能源供給。然而,國際能源市場充滿了不穩定因素,比如,中東局勢造成的油價波動就會影響中國的石油供給,進而給經濟社會帶來很大的沖擊。為緩解能源供應緊張的矛盾,各國科學家都在努力研究,積尋找、開發利用新能源。”郭玉國研究員這樣說。
新能源,指的是傳統能源之外的、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研究、有待推廣的各種能源形式,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
郭玉國研究員表示,“大力發展新能源,能夠相對減少中國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也能降低對引進能源的依賴程度,從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經濟可靠。此外,新能源還具有清潔程度高、環境污染少的特質。因此,大力發展新能源,有利于其推廣應用,是應對能源危機與環境問題、培育經濟增長點的重大戰略選擇。”
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離不開化學
談到化學與能源的關系,郭玉國研究員說:“化學是新材料發展的源泉,在科學發展史上,利用化學開發新能源、新材料,取得過很大的成就。其實,能源利用過程就是能量的轉化過程,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柴草等常用能源所提供的能量都是隨化學變化而產生的,多種新能源的利用也與化學變化有關。能源工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化學過程,能源消費的90%以上都依靠化學技術。”
“在當前形勢下,如何控制低品位燃料的化學反應,使我們既能保護環境又能降低能源成本,這是化學面臨的重大課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離不開以化學為重要的技術的發展,在研制功能轉換材料,提高轉換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都需要化學研究的突破。”郭玉國研究員這樣說。
核電發展不能因噎廢食
段時間以來,在能源危機的大背景之下,核電作為種成熟、高效的清潔能源,受到了大的關注。中國的核電產業起步較晚,錯過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核電發展的“黃金時代”,不過,這在定程度上也使得我國核能利用的可靠性更有保障。由于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帶來的災難影響,在這之后建成的中國第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便采取了較高的可靠標準。
日本福島核泄露危機發生之后,全球范圍的核電發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人們不得不再次思索“核能利用,何去何從”這個問題。
相關數據顯示,法國目前共有19座核電站,58個核反應堆,提供全國80%左右的電力供應。法國可以說是上對核電依賴程度高,核電工業也是發達的。據報道,日本發生核泄漏事故之后,法國報紙推出民意測驗,民調顯示,高達74.25%的人選擇應該繼續利用核能。反觀德國,與德國的核能發展史直相伴隨的便是反核史。德國人對核電站的恐懼在范圍內也是強的,調查顯示,有73%的公民傾向于停止使用核電。
“在核電發展上,因噎廢食是不可取的”,郭玉國研究員表示,“中國還是要繼續發展核電,不過前提當然是要"確保可靠"。我們要吸取前蘇聯、日本核泄漏事故的教訓,充實論證核電發展規劃與核可靠規劃,在核電站的設計、選址、建造、運行等方面都要保證可靠性。中國的核電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核電發電量僅768億度,只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82%。從能源發展的長遠趨勢來看,核能意義深遠。”
專家觀點
發展新能源重在因地制宜
目前,新能源在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總體上偏低,這方面與不同的重視程度與能源政策有關;另方面則與新能源技術的成本偏高有關,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往往耗資巨大。不過,據國際能源機構研究預測,在未來30年,新能源發電的成本將大幅度下降。這在定程度上更加增強了新能源的競爭力。
郭玉國研究員表示,“發展新能源重在"因地制宜"。面對全球能源緊缺,我國應從自身能源供應戰略角度出發,結合我國地理情況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能、地熱能等。關鍵是考慮地域性與針對性,而不是"全民總動員",刀切、風吹。此外,還應該大力發展與新能源相關的儲能材料與器件,比如新能源發電,只有有效存儲且并入電網,能夠穩定輸出之后,才能得到大面積利用。”
- 上一篇: 國電電力:多晶硅項目擬年底前投料試車
- 下一篇: 國內頭家太陽能發電項目20兆瓦工程20日開工
-
暫時沒有數據